所謂樹大招風,愈是成功的企業,愈會被對手視為假想敵,愈多人要將之擊敗。科網界近年掀起打倒Google浪潮,絕對不足為怪。
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士(Jimmy Wales)上月底宣布,今年首季將推出一個名為Wikiasari的搜尋器,秉承用家集體創作的傳統,誓要提供比Google更優秀的搜尋服務。Wikiasari容許用家重新排列搜尋結果的次序,透過集思廣益提升搜尋的準確度。
擁有雄心壯志打倒Google的不僅威爾士,《紐約時報》日前便報道,過去三年,獲風險資本家垂青的互聯網搜尋器研發創投公司多達七十九家,投資總額超過三億五千萬美元。
Wikiasari力圖重施維基百科故技,以群眾力量打倒建制,但其他搜尋器創投公司卻務實得多,主力發展「自然語言搜尋功能」(Natural Language Searching,簡稱NLS)。且讓老畢略作解說。網民為了收窄搜尋範圍,許多時都會在關鍵字詞加上「or」、「by」或「for」等字眼,但坊間的搜尋器大都把這些「虛字」略去,辜負了網民的一番苦心。NLS與眾不同的是懂得評估虛字與關鍵字之間的關係,理論上可得出更切合用家需要的搜尋結果。
被視為搜尋器明日之星的創投公司,大都是NLS的信眾,例如獲得數名前Google搜尋專家,以及PayPal和Napster創辦人加盟的Powerset,已獲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與英國切菲爾德大學共同研發NLS的Hakia,亦獲得一千六百萬美元資本。專研搜尋結果排列新方法的Snap同樣獲得風險資本家垂青,一千六百萬美元袋袋平安。聘請研究員即時為網友排難解困的ChaCha,也籌得六百一十萬美元大展鴻圖。
今天搜尋業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現象,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微軟支配科網世界的情況大相逕庭。當年,科網企業家及投資者對微軟染指的項目大都敬而遠之。如今,Google雖已獨佔一半美國搜尋器市場,但投身搜尋器研發的科網創業家仍然前仆後繼。
何解會出現這個差別呢?有過來人指出,當年微軟對作業系統幾近完全壟斷,與之硬拚跟自殺無異。相比之下,搜尋器市場龐大得多,發展空間遠較作業系統廣闊。用今天最流行的語言來說,即搜尋器市場的「長尾巴」無限伸延。據統計,Google單在美國的搜尋業務總值就達一千四百一十億美元﹗試想想,即使成功搶佔1%、2%市場,數額已非同小可。
Google本身亦是「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的活生生例子。當年兩名創辦人開發Google時,AltaVista、Lycos及Excite等已大行其道。這些紅極一時的搜尋器何以沒落?就是因為發展其他服務而分心,讓Google有機可乘。今天,Google網上文書軟件、網上付款系統、短片分享、社交網站無所不涉,對硅谷一眾雄心勃勃的後起之秀來說,不失為偷襲良機。
不過,Google貴為搜尋器龍頭,自然不會驕矜自喜,以逸代勞。老畢側聞該公司正在秘密研發一種新的搜尋功能,最大可能是話音識別之屬。Google對虎視眈眈的新晉對手有何看法?也許可以用AltaVista創辦人、現已轉投Google的莫尼耶(Louis Monier)一席話概而括之。這位一年平均收到十多家公司挖角邀請的搜尋專家,最近接受英國《周日時報》訪問時說:「他們每每以為自己擁有驚世大發現,但對於形同波音七四七的搜尋器來說,他們掌握的只是一個較好的門柄。」
莫尼耶顯然不把Google的對手放在眼內!然而,從用家的立場出發,有波音,有空巴,又有Cessna的天空,肯定更加自由遼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