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08
互聯網告別創業時代:新商業模式不明
在網絡上再造“百度”、“盛大”的創業夢,看起來猶如美麗的氫氣球。
假如從今天開始創業,你會選擇什麼業務切入市場?
當這個問題拋給馬化騰,這位掌舵著150億美元市值的騰訊創始人回答是:“我只能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一點點探索著做好,不能去考慮外界的情況。”原因是,網絡的核心產品——門戶、即時通訊、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已經被割據,未分勝負的只有兩個:視頻和SNS,但也有了很高的門檻。馬化騰承認:“現在很多人還想在網絡上打造10億美元公司,已經比較難了。”
寡頭壟斷格局已定
如果說第一波網絡創業潮中,誕生了騰訊和百度兩家市值逾百億美元的公司,阿里巴巴、搜狐、網易、攜程、新浪、盛大六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公司,那麼到今天,恐怕最樂觀的預言家也不敢宣稱,五年內會有類似規模的八家中國互聯網公司。
雖然創業者們不可避免自視為更創新者,2000年以前創建並在過去近10年間奠定壁壘的老牌網站們,實則早已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
與美國的網絡巨頭們不同,它們很少收購,更傾向於在後來者開創出一個行之有效的產品模式之後自己跟進。曾有一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像谷歌撬動微軟一樣成為顛覆者,比如方興東曾試圖以博客中國超越新浪,但當博客這種模式被證明擁有市場,新浪、搜狐、騰訊等紛紛介入,讓博客中國不可避免地淪為落後者。
“上一波創業時,哪裡都是空地,你佔一片就可以。但現在,已經有幾個大城市了,我們只能做游擊隊,一邊找幾片相對肥沃的草地,逐漸變成小村莊,再變成城市。一邊尋找其他草地。”千橡集團創始人陳一舟說。
新的商業模式不明
如果寡頭壟斷格局已定、新的商業模式晦暗未明,而中國的網絡用戶在3年內達到5億級規模的臨界點,就的確很難想像,按照既有打法——將美國模式本土化— —未來究竟還有更多的創業空間?至少,目前而言,絕大多數風險投資機構已經不再將網絡創業公司視為自己的考察重點。
或許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互聯網業還從未在短時間內看到如此多的創業可能,除了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們被數以百計的創業公司模仿,如Linkedin、Bloglines、 Plaxo等“二、三線明星”也被納入中國化的視野之內。進入2008年,雖然仍有創業公司出現,但顯然,無論從創業公司的數量,還是投資者的熱情來看,都與2005年、2006年時相去甚遠。
風險投資熱情不再
如果說2000年前後,中國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者,都對如何創辦一家優秀公司缺乏概念,那麼這一次,遊戲變得全然不同了。
一個根本變化是,很多在2005年、2006年間成立的風投基金融資高達數億美元,不可能進行太小規模的投資,他們更傾向於把賭注押在少數看起來成功機率最高的公司身上。為確保投資回報率,絕大多數VC的選擇其實並不太多:美國成功模式+本土相對成熟的創業者,或者那些迅速取得一定人氣的網站。
這讓一些年輕創業者很容易地被摒棄於投資潮流之外。事實上,絕大多數未能獲得融資的公司,都相當於在接下來這場漫長的“軍備”競賽中提早出局。
大腕紛紛喊“過冬”
稱此次寒冬比8年前更猛烈
要問“互聯網冬天”最早的出處,自然要提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上個月的一封內部郵件。他在郵件中說,為了“過冬”,阿里巴巴從今年年初開始拿掉了所有的投資項目,目的就是為了保存實力。同一時期拋出“過冬”論的還有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非。
去年7月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隨後幾個月中從金融領域逐漸擴散到經濟全局,嚴重拖累全球股市,至目前仍沒有終局的跡象。有分析機構發布報告稱,受全球宏觀經濟運行不景氣、國內貨幣緊縮政策、傳統產業遭受原料和能源價格上漲雙重壓力、商品出口受阻等因素影響,此次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寒冬”,要比8年前的互聯網泡沫來得還要更猛烈。
高管離職成風
二季度財報成職場“催命符”
隨著國內互聯網公司二季度財報和中期業績的相繼宣布,一批高管也相繼離職。
光是8月17日和18日兩天就有三位高管,空中網CEO周雲帆、分眾傳媒COO陳從容分別在財報公佈後宣布離任,TOM集團前任CEO湯美娟在辭去CEO職位後再次辭去非執行董事職務。加上此前已經離任的新浪董事會主席段永基、盛大網絡總裁唐駿、華友世紀總裁王少劍、九城CFO李巧恩、分眾無線CEO徐茂棟等,上半年國內互聯網企業離職的核心高管高達十數位,掀起了一陣高管離職風暴。
SP成為高管離職重災區
SP概念的企業成為高管離職的頻發地。離職高管包括空中網聯合創始人周雲帆、TOM集團CEO湯美娟、華友世紀總裁王少劍、分眾無線CEO徐茂棟等重量級人物。
SP在遭遇全國范圍的大整頓後,國內眾多SP企業業務遭受重創,公司業績也是屢創新低,目前正處於原有業務低迷新業務未起的戰略轉型階段。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