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壟斷法》8月1日起正式實施,隨即北京四家防偽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訴至法院,認為其在推廣“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過程中,違反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涉嫌行政壟斷。該案可能成為《反壟斷法》實施後第一件提起訴訟的案件。那麼外資品牌中誰該成為“第一案”呢?這可能不是個問題,據人民網IT頻道組織的一個調查表明,在745人中,有91.4%的人認為微軟在華存在壟斷行為。此前騰訊科技就“國內盜版與壟斷”這一話題進行的調查顯示,94.82%的網友認為,微軟在中國存在壟斷行為。 微軟在壟斷方面可說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運動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微軟就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到反壟斷訴訟。至今世界各國給微軟開出了不少“罰單”如:2001年11月1日美國司法部和微軟公司達成了一項臨時性協議,宣布就“美國訴微軟公司壟斷案”雙方進行庭外和解。 2004年3月,2006年7月歐盟分別兩次對微軟公司處以巨額罰款;韓國也不甘示弱對微軟進行了罰款,微軟自1992年進入中國以來,利用中國反壟斷法的空白,壟斷行為比在他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微軟在中國一直濫用壟斷地位有目共睹,如:一是利用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雙重手段打壓國內企業,並讓國人承受比美國更高的價格。二是由於在操作系統市場一家獨大,捆綁銷售影響了用戶的消費選擇權,沉重打擊了競爭企業。三采用“欲擒故縱”的戰略,先縱容盜版,做免費廣告,等到知名度大增時,反戈一擊,將不少企業告上法庭,索賠金額。從而加劇了盜版的漫延。 也許有人會說微軟靠得是技術先進,靠得是實力取勝,此點並不懷疑,但正因為其利用其技術上的霸主地位,阻礙了中國本土同行業的發展,許多企業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影響了市場正常有序的發展。我們實施的反壟斷法不只是針對那一個外資企業,它將公平地對待所有國內外企業。那些憑藉優質優價產品在競爭中佔有優勢的企業都應該受到鼓勵,而試圖通過不正當競爭或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排斥競爭,建立不正當行業壟斷的企業,則都必須受到約束。 8月1日,被譽為“中國經濟憲法”的《反壟斷法》正式實施,這部前後經歷達十四年之久的法律被各界寄予厚望,也將對中國行業格局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反壟斷立法的本意是藉此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最終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客觀上看,各國反壟斷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本國企業競爭力的作用,公眾希望它在中國也能發生類似的效力。 要提升本國企業競爭力就得清除障礙,微軟的壟斷行為已經影響到市場的公平、公正,嚴重的妨礙了市場正當競爭的形成,因此,將微軟列為外資品牌中的頭號標靶,對其進行瞄準,應該說是定準了點,有的放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